010-56194487 北京市东城区
100007-20信箱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学术交流 >

学术交流

风引汤新用,降低颅内压

文章作者:百姓寻医问药全网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2-03-29 阅读量:

  凡颅内压升高者多表现为热证,实证,是气机升多降少,气血并走于上所致。
 
  《内经》所谓厥逆也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,厥成为颠疾(成应俞盛,颠为头巅之巅或颠仆之颠)当包括此等症候在内,我常用风引汤加减取效。
 
  病例:
 
  俞氏,女,年约49岁,驻马店市西平县赵村人,2003年8月9日来问医,头疼如劈,发热恶心,呕吐,便秘,血压高,脉象弦数博指。在省人民医院检测,诊断为脑压甚高,蛛网膜下腔出血。因此西医没见明显效果,当晚友人来请前往医院探病后,用风引汤去白石脂加蛇含石六剂,患者症状缓解,颅内压恢复正常。
 
  风引汤《金匮要略》卷上,大黄、干姜、桂枝、牡蛎、甘草、寒水石、化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,石膏等数十味。
 
  用法:上为粉,每用6—9克,用水煮取三沸,温服。
 
  功用:清热、熄风、慎惊,安神。
 
  主治:癫痫、风瘫、突然仆卧倒地、筋脉拘急、两目上视,喉中痰呜,神志不清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者。
 
  本方主药是石膏,大黄,石膏辛凉,重坠,不仅能清脑热,还有很好的镇静作用;大黄苦寒下走,刺激汤壁,促进肠蠕动,能起诱导作用而降低脑压。两药合用,以改变气机升多降少者,使之降多升少;气血并走于上者,使其并走于下,达到一平为期的目的。
 
  一、既然颅压高者多为实证,为什么方内要配干姜、桂枝等辛温药?
 
  石膏辛凉,重坠,大黄,苦寒下走,使用此二药之目的在于清脑热,降颅压,但苦寒之药,最易伤阳,而心脾之阳尤共首当其中,故在以膏,黄为主药的同时,配干姜以护脾阳,配桂枝以护心阳。
 
  二、为什么要配寒水石,滑石等利水药?
 
  脑压增高者,其原因虽有气逆,其结果多为水结,滑石、寒水石与石膏,大黄同用,可使结滞于上的水毒,迅速下行,这和西医渗脱水的方法有殊途同归之理,而疗效则过之。
 
  三、龙骨、牡蛎、石脂、紫石英等药在本方内的作用又如何呢?
 
  紫石英、牡蛎、为镇静,安神药,可助于石膏之不及;赤石脂,龙骨为收敛固涩药,以防大黄之过泻。
 
  如此配伍,可见本方组织严密,目的明确,主治大人风引,小儿惊痫,古人以抽挚,惊颤等症状属之肝,古本方之作用,亦属后世平肝熄风范畴。
 
  上案加蛇含石即是此意。使用本方来降低颅内压,是以证喉为依据的,即患者必须表现为明显的热证,实证(如上案),脱离具体证喉来谈使用处方,是不符合辩证施治原则的。
 
  作者简介:禹春旭,194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,在父亲的关怀成长下,在祖父医术指导学习中,曾去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进修,投师于禹鲁民教授(禹鲁民教授系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院长,湖北省中医学院兼职教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),学成归来,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内科杂症,中风偏瘫后遗症,脑痿缩,采用温肾益脾,通百脉的方法,治愈率达95%以上(初患)。对于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患者,以中医理论为基础,以辩证论治为关键,临症辩虚实......因人治宜;利用奇穴(涌泉穴)治疗方法,以奇穴治奇症的诊断治疗。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有精深的造诣。研究经络学说,奇经八脉,中医内病外治,如高血压,脑萎缩,脑梗塞,脑血管硬化,心脏病等,中药浴脚。于2003年8月成立河南省驻马店市禹春旭中医中药研究所。
 
    在吸收禹氏家传的心脑血管系统,治疗精华外;又崇尚仲景学说,研读《黄帝内经》,擅长融寒温于一炉,重剂救治垂危急症。自创方剂六十多首,在反复学习祖国医学理论的同时,禹医师认为:气,血为人体物质基础,实属重要。因此辩证时阴,阳应为总纲;表、里、虚、实、寒、热、气、血为辩证时之八纲。这是医学基础理论的新发现。为提高治疗效果,融汇各家之长,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用有生之年在华夏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绘出人类健康的蓝图!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健康的氛围中!